摄影节太多了,还是摄影师太少了?
(资料来源 中国摄影报)
过分的繁华和过分的冷寂同样会使人濒于无趣。一个摄影师要参加多少个摄影节,才能让自己真正地安静下来?
◎ 海杰
我们几乎在国内所到的摄影节上都能看到同一组作品。这或许是令人沮丧的事情。但有人说,摄影节就是喝酒会友的地方,于是,几个摄影节上同时见到一个朋友。过分的繁华和过分的冷寂同样会使人濒于无趣。一个摄影师要参加多少个摄影节,才能让自己真正地安静下来?
如果我是一个摄影师,在面对国内时间如此接近的摄影节时,我该怎么办?如果我说我只参加离我的作品品相最接近的摄影节,你信吗?我估计你不信。因为大家几乎都在赶集。
为什么要选择一个与作品品相最接近的摄影节呢?因为那些与作品品相最接近的摄影节里有相关的观众和专业人士,我可以集中一个摄影节,收集观众和专业人士的评价,并形成对自己作品最初的认识。经由这些认识,使作品抵达合适的容身之所。从这点上来说,有选择地推广,便是反映一个摄影师具有多大营销资质的重要因素,也能看出摄影师对自己的规划和把握。
当然,大面积铺货也无可厚非,只是这样会让摄影节变得不堪。那么多摄影节,为什么非要展那同一组作品呢,是想要,还是非得要?这是个问题。
事实是,大部分摄影师——尤其那些需要听取观众反馈的摄影师——在摄影节上大多时间都花在喝酒上。在2009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扫尾阶段,大展艺术总监张国田当着我的面,坐在锅炉房酒吧门口,无不痛惜地一遍又一遍说那些整天只顾着喝酒的人,说他们不珍惜看展览和讨论作品的机会。幸亏平遥当时只有一家酒吧,但饭馆不少;大理,简直就是买醉的地方;连州和丽水比较偏,看展览算是消遣。两年后,我对张国田的话深有体会。
摄影节太多了,还是摄影师太少了?这同样,也是一个问题。
如果一个摄影师不去参加摄影节,会面临哪些结果?作品没人知道,因此没人关注,更遑论收藏。没饭吃倒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解决,比如说找一份赚钱的工作。但策展人未必答应,他们得从摄影师那里拿到作品。
策展人与摄影师之间的权力依附关系,决定了摄影师有时候真的会身不由己,甚至包括不更新自己的创作,而专注于维护这种关系。就近几年国内摄影师中,靠一组作品等着一年一度的摄影节和摄影奖,不断参加的摄影师比比皆是。也有让人欣慰的时候,2011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,摄影师卢彦鹏挑战了一把自己,不用策展人,从布展到推广,自己一个人搞定,最终获得大奖。这事情估计会让一些摄影师想一阵子了,原来事情可以这样搞。只是,未必每一个摄影师都能有这般情商、魄力和创造力。这是一个积累的结果。
既然如此,作为摄影师,如若不能统统搞定,且没有能力更新自己的作品,那么,还是给摄影节和策展人留点面子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