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和沙飞摄影奖的一些看法

  说到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和沙飞摄影奖,我们不得不想起我国摄影界已故的这两位典范:侯登科先生和沙飞先生。侯登科先生是八十年代引领当代纪实摄影精英群中的一位,沙飞先生是抗战时期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战地摄影记者。而目前,以他们两位摄影家名字命名的两大摄影奖: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和沙飞摄影奖,在国内民间是比较受到认可的。这两个奖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:是民间发起而非官方设立的。
  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是由他生前友人策划和发起的,并由一家民营公司出资赞助。这不禁让我们产生两个疑问:这家民营公司在眼下效益较好的状况下可以赞助这个奖项,如果将来出现效益滑坡或者其它原因,这家公司是否还能坚持赞助这个奖项呢?再者,目前图片已进入市场,如果这家民营公司没有从这个奖项中得到应有的经济效益,他们是否还愿意继续赞助这个奖项?
沙飞摄影奖是由沙飞先生的女儿和一些专家学者策划发起的,地域性较强。假设沙飞先生只是一位普通的战地摄影记者,没有那么多传奇故事,沙飞先生的女儿及学者专家们还会发起这项奖吗?前段时间,我和圈内的一些朋友聊过这个话题,包括沙飞先生的女儿王雁大姐也在场。话题由此延伸开来,我们其中一些朋友还对两位摄影家——上海的陆元敏和深圳的杨延康获此奖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。
  我个人的观点是第一届沙飞摄影奖的评奖脉络不够清晰,原因有两点。
  第一,沙飞之后,中国摄影界曾有过几次创作高潮:第一次是在大跃进时期,涌现出了像王世龙、魏德忠等老一辈摄影家;第二次高潮是文革时期,涌现出一批像翁乃强、李振盛、晓庄等老一辈摄影家;第三次高潮是在四五运动时期和八十年代涌现出的一批如李晓斌、王苗、王文澜、贺延光、胡武功、于得水等摄影家。而此次在九十年代出现的优秀摄影家中,这两位的获奖,使沙飞摄影奖这个奖项已越过了第二、第三次创作高潮,给人仿佛中间穿越过了一个时空的错觉。
  第二,沙飞先生是一位战地新闻摄影记者,理应按照新闻摄影的标准进行评选,但这两位获奖者并非新闻摄影记者出身,使得奖项的评选超出了新闻摄影的标准,也背离了沙飞摄影奖设立的初衷。
  根据这次讨论,评论家李楠(女)还专门为此话题写过一篇文章,在《中国摄影报》上发表,而发表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反响(侯登科奖项发起后也是如此)。后来我在与李楠的一次通话中,对她讲,你的那篇文章没有引起轩然大波,我看是写得有些太中性了,照顾的层面太多了,是不是只想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啊!李楠听后笑了。到目前为止,这两个奖项评出后,我认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,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。
  对此我倒有个建议,在下一届侯登科与沙飞奖评选结果公布之前,可以先公示一下,把所有提名获奖的候选人在行业内的报刊杂志上公布出来,让关心这两件事的人们参与进来,这样可以给评委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。当然,任何奖项的评定,都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,也不可能不夹带个人的一些偏好杂念。但我们可以做的是,尽量让评委的主观因素少一些,让奖项评选尽可能客观公正。当然这两个奖项如果是官方设立的话,也许会是另一种状况。
  
  
  
  
  文 秦军校